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

发布时间:2024-02-21 09:07:27     浏览:

  藏茶离不开雅安,更离不开西藏,这从已经成书的专著或专论中都可以看到。在藏茶文化的演进中,西藏既为藏茶文化镶染底色,也不断为藏茶文化提升底气。而在逐渐建立与完善的藏茶文化体系中,高原的身影,民俗的浓郁,宗教色彩和民生的依赖,几乎在每一部专著中都有涉及和不同程度的描述。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1)

  西藏对茶叶的认识、理解处在一个从起始到现在都未停止的过程,从唐文成公主带茶进藏起,西藏就开始进入一个有茶、识茶和用茶的历史时期并将这种状态延续至今。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沿革,在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经济和民生的影响和推动下,传入西藏的茶叶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停的变化及丰富中。因此,西藏认识茶叶也成为一种不断扩展、不断融入与更新的常态。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2)

  不过,在认识的纵向坐标上,唐宋时期汉藏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区域与主要通道是在中国的西北,而且唐代的茶产业发展和正式的茶叶边销制度尚未成形完整、稳定的体系。到宋代时的西藏却处在政权分裂和社会动荡之中,这些都是影响汉区的茶叶传入并滞缓了藏区对茶叶的了解、认识的客观因素,故唐宋也可当作是西藏认识茶叶的发生期。到了元代时,西藏正式归入了中国版图,而茶马互易也演变成了茶叶贸易,即茶叶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马以外的物品进行交换,极大地提升了茶叶对藏区的输入量。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3)

  同时,在宋颐宁时期以后的汉藏经济交流重点,尤其是茶马互易的中心与通道已逐渐转移到四川成都和雅安,茶产区则逐渐落定在雅安,故元代以后的大部分的藏销茶叶都出自这里。可以说,宋代的中、后期到元代是藏区认识茶叶、了解茶叶的发展期。到明清以后,随着对藏的边销茶政的再度施行和边销茶产业体系的形成与兴盛,雅安作为藏茶产销、集散的中心地位越来越突出,对藏区输出的茶叶也越来越明确、统一,而藏茶的边销属性和外在特征也越来越明显,由此也进入了西藏对茶叶了解、认识,特别是茶叶品类的认定、选择的稳定期和延续期。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4)

  西藏对茶的应用也出现了一种既全面兼容又能够不断放大的现象,真正形成了地域化、民族化和生活化、常态化的应用方式和群体效应。一是最基本的日常饮用,在对象上,西藏几乎是全民饮茶,无论贵族平民,不管农区牧区,也无论男女老少与何时何地都离不开饮茶,形成了“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和“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不可或缺的依赖与信任。据有关资料显示,西藏的人年均饮茶量达到15公斤以上,可以说是领世界人平均年饮茶量之先。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5)

  二是饮茶方式的相对固定和有序传承,由于西藏高寒、干燥,茶可以御寒、润燥,但清茶则难以补充人的体能,因此藏区的民众就在清茶中加入了酥油和盐,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把茶变成了既可御寒润燥,又可补充体能的饮品,这种饮茶方式使汉地茶叶全面地融入了西藏,并且逐渐演化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生活内容与行为习惯,构成了“汉茶藏饮”的基本特征。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6)

  三是茶叶在应用过程中也逐渐有了特定形态的茶饮器具,如外观比较固定的打酥油茶筒,煮茶锅具,盛茶壶具和饮茶的杯具等。这些饮茶器具除了专门的制作工艺外,还因使用的阶层、群体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等级标准,如在玉、金、银、铜、木、竹等不同材质和镶制方式中就包含了器具的制作和使用等级,为茶饮附着了更多的人性符号,而茶器也彰显出与众不同、意识浓厚的文化色彩。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7)

  《茶叶与西藏》一书中就有描述;而由西藏寺庙的饮茶习俗演化而来的“赐赠茶”、“供奉茶”、“开光茶”等,也成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茶事轶闻;还有,由茶马互易形成的流通价值认定使茶叶具有在西藏许多地区进行物物交换的货币属性;再者,由茶叶藏销而生发的茶马古道、茶马锅庄和马帮、背夫等等,也都定格成一幅幅场景壮阔的历史画卷,长存感动而经典不朽….

构建文字化的藏茶文化传播体系(五)(图8)

  雅安,是藏茶的原产地;西藏,则是藏茶的发生地。西藏也许可以没有雅安藏茶的输入,而雅安藏茶却必须有西藏的依托。西藏与雅安、西藏与藏茶,是一种历史的相逢,是一次时代的际遇,也是一项地缘、物缘的互偿互补。故而,西藏在藏茶文化体系中,注定不可或缺;而藏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边际模糊,越来越密不可分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藏茶文化体系,就是藏文化茶与茶文化的兼容统一且相得益彰。

  1、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以上图文,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