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7 09:13:51 浏览:
3月15日赶上晴天,四川雅安,因春茶上市而到处绿意盎然的蒙顶山热闹非凡:沿着山坡层叠构筑的“大地指纹”上人头攒动,采茶人的手指在茶树间轻舞飞扬,山脚下茶交易市场里人声鼎沸,欢笑声和交谈声交织出灵动的乐章。
蒙顶山的繁荣,归功于2000多年的种茶史。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雅安人吴理线棵茶树,首开世界人工种茶之先河。
雅安,这座位处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城市,由此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和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的美誉世代相传。
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开义说:“茶祖文化、禅茶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茶艺文化”共同构成了蒙山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因为工作的原因,陈开义对雅安茶文化有着系统的了解。他说,自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种茶开始,茶祖文化便延续2000余年,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圣山,名山区则成了“茶祖故里”。
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经营蒙顶山茶的茶商们似乎更推崇一种禅茶一体的“禅茶文化”技艺。
“‘龙行十八式’便是雅安禅茶文化与茶艺文化结合的一种体现。”茶商刘宏宇说,这是一种源于蒙顶山“禅茶”文化的古老茶技,相传是由北宋高僧禅惠大师在蒙顶山修行时所创,整个茶技表演能形象生动地体现茶与水交融的美妙过程,是四川盖碗茶长嘴铜壶斟水技艺的一种。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茶马司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负责人向世全从事传统手工制茶已有40余年,在他的印象中,蒙顶山茶的贡茶文化历史悠久。如今已是技艺精湛老师傅的他,米乐m6官网却喜欢自称“老徒弟”。在他看来,“制茶无止境,自己永远都还在学习中。”这是对蒙顶山茶文化的一种敬仰,也是一份尊重。
根据相关文字记载,蒙顶山茶有长达1169年之久的贡茶历史,自唐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堪称中国历史上贡茶时间最长的名茶。
在这段历史中,蒙顶山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制茶技艺。其中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和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在2022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世界级”的成就,让有着1300多年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茶马文化被世人所知。
茶马文化,因茶马互市而兴。作为当时茶马交易的主要集散地,雅安所产茶叶被运往涉藏地区,进藏线路被后世称为茶马古道。
据介绍,当时茶叶运输条件艰苦,在经历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和湿热条件下,茶叶发生了化学变化,颜色逐渐变黑,形成了与绿茶完全不同的品质风味,这便是南路边茶(雅安藏茶)的雏形,后经制作技艺改良,米乐m6官网更适合涉藏地区人民的生活所需。时至今日,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依然是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也是藏汉团结的“友谊之茶”。
2000年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雅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是推动雅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雅安是四川省唯一拥有两个茶叶类国家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陈开义说。
作为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开义深知茶文化对雅安茶品牌建设的意义。他认为打好茶文化牌,努力践行“三茶统筹”理念,是推动雅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说,雅安此前之所以连续19年举办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其目的意义就是为了确立并夯实“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圣山”的历史地位,坚持宣传“蒙顶山是巴蜀茶文化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理坐标”。
今年3月27日,即将到来的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则是这一目的意义的延续。
据介绍,本届活动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供销社、雅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将沿用“中国蒙顶山·世界茶之源”为主题。
“活动当天,也是茶祖吴理真的诞辰日。”陈开义说,活动的地点,则是雅安市名山区吴理真广场。
不难看出,雅安市对这场活动的重视,不亚于该市任何一场重要活动,且多年来以一贯之。这是雅安市坚持“文化兴茶”战略,强化茶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
作为蒙顶山茶主产区的名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的一员,钟国林在3月初撰写了一份《高标准建设“三茶”统筹发展的名山模式》的材料,用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三茶统筹”发展座谈交流会作经验交流。
材料中提到,近年来名山区依托茶叶产业优势,贯彻落实“三茶统筹”指示精神,依托“茶文化圣山”,弘扬茶祖、贡茶、禅茶、茶马、茶艺“五茶文化”,持续提升蒙顶山茶文化吸引力、影响力。
在此期间,雅安市以蒙顶山为核心实施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结合的经济文化工程,精心打造茶文化精品景点景区、精品旅游路线,构建完善以“五茶文化”为内核的蒙顶山茶文化系统,改造提升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修缮全国唯一遗存的“茶马司”遗址,恢复保护千年茶马古道,重建蒙顶山茶史博物馆,让千年文脉再放异彩。
如今,这些场所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了解雅安茶文化的窗口,也为当地茶产业从事人员提供了学习和传承茶文化的平台,雅安茶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成为聚焦“一绿(蒙顶山茶)一黑(雅安藏茶)”,强力推动雅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张垚 陈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