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丨曹林:重建新闻“职业旋转门”

发布时间:2022-05-24 18:23:51     浏览:

  近期,几位有丰富新闻实践经验的央媒高管到新闻学院教书(而不是当院长),让人们对新闻学界、业界久违的“职业旋转门”有了想象空间。这个曾经顺畅的“旋转门”停转很久了!在科研压倒教学、学术压倒实践、研究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大学评价体系下,新闻学与新闻业这个职业实体渐行渐远、脱实向虚,研究范式从“职业性”走向“社会性”。新闻教育界出现严重的“实践派”断代危机,作为传统新闻人核心知识的“采写编评”,在高校已很难找到实务教师。

  某知名新闻学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批评说:我们学院五十多名老师,有十几个人逮着一门《传播学概论》抢得不可开交,而《新闻采访》竟然没人敢去上!另一位学者在某次学术年会上的批评也常被提起。他说,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以新闻实践缺少学理为由,轻视或鄙视新闻实践。而在一些新闻学院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要么夸夸其谈各种高深莫测的理论体系,要么照本宣科宣讲别人撰写的新闻教材。这,是新闻教育系统“实践派”断层的一个缩影。

  在上世纪80年代,新闻学界、业界亲如一家,“职业旋转门”很畅通。以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创办为例,时任华中工学院院长的朱九思,抗战时期曾担任冀热辽日报副总编辑、后又参与创办《天津日报》,力主创办华中工学院新闻系,并调来湖北日报新闻部主任汪新源为新闻系主任,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程道才为新闻系副主任,确保教“采写编评”的老师都有实践经验。兰州大学刘树田教授回忆该校创办新闻系时,也提到了那时学界、业界的亲密关系:虽然自己当时正式分配的单位是兰州大学,但甘肃日报也希望他过去工作。于是刘树田就在教书之余,经常去甘肃日报跑新闻,两头上班。这些新闻系建系的业界班底,既补充了大学急需的新闻教师队伍,也给新闻研究输入了实践的问题意识,为新闻专业的发展搭建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科框架。但随着那一代“实践派”退休,顺畅的“旋转门”停转了。这不仅造成“实践派”学者的断代,更导致学界与业界精神纽带的断裂,“卡方人”全面碾压“绿眼罩人”。

  作为新闻学者和学刊编辑的朱春阳教授,曾通过翻阅一批1990年代中期的学术期刊,发现当时的研究大多讨论的是新闻业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理论刊物还是业务刊物,关注问题的一致性程度都很高。业界与学界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也能够沟通与对话。他认为,那才是行业共同体的常态。如今学术规范性虽然大为提高,但学界讨论的问题似乎正越来越偏离新闻传播业的现实,为研究方法和话语修辞所绑架,与行业实践渐行渐远。

  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提出漂移(drift)的概念。他认为,为获得更高威望,学科必然进行漂移,群起模仿具有高度威信、等级构造中处于上层的同类。比如,数学加入物理学元素,经济学模仿数学,人文学科引入自然科学方法自证合法性。在这种学科漂移中,一直背负着“无学焦虑”的新闻学,也漂移向图表、公式、函数,迷恋“概念持续不断的分裂繁殖和组织这些概念的无休止文字游戏”,与新闻业务和媒体工作切割,以凸显自身的学术性和知识纯洁性。其结果是,“旋转门”关闭,“实践派”断代,学界业界疏离。

  如华勒斯坦在《开放社会科学》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以学术要求与社会实践的某种特殊的、不断变化的融合为基础,这些要求和实践相互支撑,然后又得到该学科或门类的制度化再生产的不断增强。职业实体是新闻学的田野,新闻学与新闻业互相成就、互相滋养。开放“旋转门”,让实践知识与学术知识、记者与学者往返流转,新闻之学才能生生不息。